



近日,我馆要二峰博士《商周若干丧葬礼俗研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学新论”丛书之一,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18ZDA021)阶段性成果。
丧葬礼俗,包括自死者始死至下葬以及葬后祭祀时所举行的一系列程式性活动。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期,其丧葬活动中的各种礼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选取流布较广的饭含、用牲、棺饰和毁兵等商周丧葬仪节,通过初步研究,期望描述各项葬俗兴衰盛败的演变轨迹,阐释其中的基本规律,并在梳理经学文献的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对上述礼俗的讨论,本书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丧葬礼俗的萌芽期,夏及早商是其初步形成时期,晚商时期葬俗形成较为复杂的体系,西周则是其鼎盛时期。西周的主要葬俗,都可上溯至商代,乃至新石器时代也可找到影子。先周时期,是周族人吸收商文化葬俗的主要时期;进入西周后,周文化开始走向自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商、周部族,其丧葬礼俗则有截然差异。西周时期王室通过多次“制礼”活动,来维持葬俗的基本统一;而不同地区殷商遗民的某些葬俗,则呈现出一定差异。礼俗文化普及的表现之一,是其等级限制的突破,主要是使用等级下移,这在时人看来则是“礼崩乐坏”;东周礼书的撰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恢复旧的礼乐制度,其中必有对时俗的“纠正”,但这种纠正,可能包含了制礼者的附会。
来源部门:陈列展览部
撰 稿:要二峰
审 核:曾 攀
终 审:何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