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湖北省博物馆青年人才培养导师结对仪式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1924 次

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博物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青年学者导师制。4月8日,湖北省博物馆青年人才培养导师结对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李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史萍出席,首批入选的导师和来自本馆、云梦分馆的青年学员一百余人参加,启动仪式由馆党委副书记王先福主持。

首先,李奇宣读了《关于授予湖北省博物馆2025-2027年度“青年学者导师制”导师称号的通知》和导师、结对学员名单。

随后,学员代表柯萍萍作表态发言,她表示非常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将以感恩之心,致敬引路明灯;以拥护之志,传承制度薪火;以奋斗之姿,书写青春答卷;以未来为约,共绘学术蓝图。并将不负馆领导和导师的期望与栽培,学本领、强能力,学作风、强担当,学情怀、强信念,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贡献青春力量,努力成长为荆楚文化的保护者、研究者、讲述者。

接着,导师代表江旭东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三点学术感悟:一要志存高远,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二需脚踏实地,聚焦当前研究重点稳步推进工作;三应固本强基,立足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夯实学术根基。针对未来两年的培养规划,他强调导师团队将秉持“因材施教、协同创新”的理念,与学员保持密切沟通,为每位青年学者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全过程学术指导助力科研能力提升。同时承诺与青年学者携手共进,专注学术研究,力求产出高质量成果。

最后,张晓云发表讲话。他指出,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通过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总结了湖北省博物馆青年学者导师制的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涵盖副研究馆员以上导师和45岁以下青年学员,且首次纳入劳务派遣员工并延伸至云梦分馆;二是形式创新,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采取结对指导的灵活方式,建立双向互动平台;三是层次丰富,着眼于基层学术研究,构建多层次学术研究平台。他还对“青年学者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希望青年学者做好长期规划,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分工负责,教学相长。“青年学者导师制”不仅涉及导师和学员,还涉及中层干部和分管领导,大家要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确保顺利实施。三是加强考评,确保成效。结对完成后需加强监督考评,确保实施效果,使“青年学者导师制”成为激活全馆科研活力的“动力引擎”,为湖北文博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创刊《湖北文博》,出台《湖北省博物馆馆级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办法》,修订《湖北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主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和发表学术成果,与国内国际学术机构开展深入合作等,努力打造文博学术研究高地。“青年学者导师制”是《湖北省博物馆三年发展计划(2023-2025)》的明确要求,是湖北省博物馆立足新时代文旅融合战略、深化人才强馆工程的关键举措,将构建“以老带新、梯次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术传承与实践指导双轨并行,为打造荆楚文化研究“高精尖”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青年学者导师制”的落地,将进一步推进湖北省博物馆特色科研体系构建,为提升湖北省博物馆综合实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来源部门:学术研究中心

撰  稿:周韫奇

审  核:杨理胜

终  审:张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