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荆楚文明讲坛总第52讲:苏荣誉教授讲授《大冶铜绿山与商周青铜资源:问题、方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次数:422 次

3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荣誉莅临荆楚文明讲坛,在湖北省博物馆给观众带来题为《大冶铜绿山与商周青铜资源:问题、方法与展望》的精彩讲座,科学性与通俗性兼备,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别开生面的讲座让听众了解铜与铜矿及开采、冶炼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世界的层面感受到了中国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先进性。

苏荣誉教授先是科普了铜与铜合金、铜矿与自然铜、自然铜与锻造等相关知识,并结合西亚地区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自然铜、青铜、铜制品、冶炼痕迹、铜矿石、铜矿区等溯源西亚的冶铜史,总结了西亚铜器的锻打和石范、铜范制造技术等。再与我国早期中原青铜器为高锡、高铅的铜锡或铜锡铅合金,全部用泥范块范法铸造,分铸铸接发展完备,没有锻打器物,也无石范铸造等进行对比,认为中原的青铜和技术均十分独特,虽晚于西亚却后来居上。

接着苏荣誉教授从长江流域武汉盘龙城、鲁台山、笔架山,浠水策山,咸宁崇阳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和瑞昌铜矿、铜绿山铜矿、皖南铜矿等长江流域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情况,结合我国金属资源中铜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实际,探寻商人南下长江流域应与空间扩张、资源开发有关。其中重点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开采、冶炼等情况。

苏荣誉教授还介绍了我国青铜合金中占比较高的锡、锡资源在世界的分布与贸易、西亚的锡资源、中国的锡矿分布及锡器、锡饰品的出土情况。他根据我国湘江流域岳阳、华容、宁乡、醴陵、湘潭、衡阳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岭南武鸣出土的青铜器,赣江流域新干中稜、新干大洋洲、遂川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结合我国锡资源集中在岭南的情况,认为商人通过湘江和赣江通道继续南进是为了获得锡资源。

随后,苏荣誉教授针对各地都有铅资源的情况,对运用铅同位素比值、高放射成因铅认定金属来源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通过铅同位素和高放射成因铅认定金属来源极具复杂性与多样性,应当先确立科学的标准,运用更加严谨科学的方法挖掘更多我国早期金属物料开发与流动的关键信息。

讲座最后,苏荣誉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并详细解答了听众提问。

来源部门:学术研究中心

撰  稿:柯萍萍

审  核:杨理胜

终  审:王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