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度业务成果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1-09   浏览次数:1726 次

1月6日,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度业务成果报告会在南馆研学中心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出席报告会并致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吴红敬,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陈绍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淑娇,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党支部委员、副主任邓蕴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李英华教授等领导参加了报告会。省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王先福、何广、李奇,以及纪委书记史萍参加了报告会并担任学术主持。此外,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省社会科学院、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省博物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和业务人员等100余人也参加了报告会。

余萍对报告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2025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论证之年。随着省博物馆北馆的开放以及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省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将面临深层次的转型。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强学术研究,对省博物馆打造荆楚文化传承弘扬新高地,国际文明交流前沿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第一,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全国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领军作用,继续加强荆楚文化保护传承与研究利用,推动实现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省博物馆要依托自身的藏品优势和平台优势,发挥学术带头作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强强联合,深化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打造学习交流、理念创新和智慧启迪的广阔空间。第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实现梯队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创新型研究团队,重点加强“国(省)贴专家”“四个一批”“中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青年英才”“青年拔尖”“荆楚百优”“荆楚工匠”等高层次人才培养。

张晓云对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召开这次学术成果交流会时的全局性考虑,从总体上介绍了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学术引领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提出了围绕八个方面的转化目标,包括工作重心、建设对象、开放布局、藏品体系、展览任务、研究范畴、开放目标、角色定位等。在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学术引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围绕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技术、历史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此外,博物馆的学术团队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学术界贡献了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博物馆在学术领域的专业水平,也彰显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执着追求。他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未来发展三点思路,给予了年轻同志三句赠言:“学术研究需要时间积累;每项工作都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支撑;要走出去、多交流,方法和眼界很重要。”深刻体现了省博物馆居安思危、守正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本次报告会共有26位汇报人参与,覆盖了老中青三代,充分展现了湖北省博物馆在学术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汇报内容覆盖面广,分为器物研究、文物保护研究、博物馆研究、工艺美术研究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不仅包括应用型研究,如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还深入探讨了基础性研究,涉及文博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原理。报告会涉及的项目种类繁多,既有馆级课题,针对博物馆自身发展和管理的研究,也有国家级和省级课题,这些课题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高要求。此外,汇报内容还包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专著和论文,以及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作品。本次汇报的大部分成果为中期汇报,许多已发表在各级期刊和国际顶刊,部分成果获得了奖项。应用型课题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解决了馆内的一些难题,整体效果和质量较高。本次汇报交流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展示平台;其次,拓展了研究思路;最后,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

报告会充分体现了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策略,不同部门和领域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取得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部门:学术研究中心

撰  稿:周韫奇

审  核:杨理胜

终  审:王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