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 间:9月19日(周四)下午14:30—16:30
地 点:湖北省博物馆研学中心(南馆大厅一楼)
题 目:从欧洲到中国、再从广东到世界:清代的潮牌广珐琅和其西洋图像
主讲人简介:周颖菁,女,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系博士,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宋代绘画、清宫文化和收藏、广东外销艺术,现正探究清代广东珐琅和中法贸易的运作。
讲座简介:铜胎画珐琅是于十七世纪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工艺技术和舶来品,中国为其鲜丽色彩和细致绘画效果所惊艳和倾倒,故深入学习,并反销世界各地。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视,清宫画珐琅成为该艺术门类的精品;因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政策环境,发展出不逊于清宫的画珐琅器,以致画珐琅发源地的欧洲反成为广东金属胎画珐琅(广珐琅)在十八世纪时最大的外销市场。广州因地缘之便,容易取得多类西洋图像,它们自然成为广珐琅上的主要纹饰之一,并开发出对应于当时欧洲“中国风”(Chinoiserie)的中国“西洋风”(Occidenterie),使之成为广珐琅的特点。
主持人:王先福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主办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协办单位: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